close

三十年前,我在成大唸書的時候,住在光復校區的宿舍。上課的
時候,腳踏車都是從光復校區位在小東路上的門騎出去,然後沿
著小東路騎到成功校區在小東路的校門進入成功校區。

我的系館在進校門之後的第二棟建築,進門左側的第一棟建築物
是水利系館。在過了水利系要左轉進入系館的岔路口左邊有一顆
大石頭,上面刻了幾個大字——「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

之後進入了一家美商的 IC(積體電路)設計工具公司擔任 應用工程
師一職,與業務人員一起從事  IC設計工具的銷售工作。當時公司
規模不大,人員也不是很多,各個管理階層都跟我們底下的業務、
工程人員一起生活在一個大辦公室裡。有一回,一群人中午跟剛從
業務經理的職位升上來的總經理一起出去吃飯,言談之間提到「孫
子兵法」。「我做業務都是依據孫子兵法」—總經理這麼說。

「孫子兵法!?不該是軍校生唸的嗎?跟 IC設計工具的銷售業務
有什麼關係?」—我心裡暗想。

「孫子兵法第一篇叫做『始計』,就是 account plan」—經理
這麼說。

所謂 account plan 就是「客戶計劃」,每當新的年度總要對客
戶擬定銷售計劃,不是嗎?「對啊」—我心想。

「為什麼我們產品的功能、性能比輸別家,我還是可以把產品賣進
去,這個孫子兵法裡面也有講」。—經理接著說。

那關於這個,孫子兵法是怎麼講的?—我問道。結果總經理說:「
以後有機會再慢慢告訴你們」。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是李白的「將進
酒」。只要改一個字,就可以完整的說明整個水的循環過程。

時下最「夯」的元宇宙,早在三百年前,18世紀的時候,就已經
出現在蒲松齡先生所寫的《聊齋誌異》裡面的《畫壁》了。其文中
寫道:「江西孟龍潭,與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蘭若,殿宇禪舍,
俱不甚弘敞,. . . . .。殿中塑志公像,兩壁畫繪精妙,人物如生。
東壁畫散花天女,內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櫻唇欲動,眼波將流。
朱注目久,不覺神搖意奪,恍然凝想。身忽飄飄,如駕雲霧,已到
壁上。見殿閣重重,非復人世」。

這是在講,有兩位先生去到一個古廟,廟東邊的牆壁上畫著散花的
天女,其中有一個披著頭髮的少女,手拈鮮花面帶微笑,櫻桃小嘴
像要說話一樣,眼睛也像要轉動起來。兩人中的一位朱先生緊盯著
看了很久,不由得神魂顛倒,陷入恍惚懵呆的狀態之中。忽然間他
感到自己的身體輕飄飄的,像是駕著雲霧一樣,已經來到了壁畫中。
見殿堂樓閣重重,不再是人間的景象。

這人進入了古廟東邊牆壁上的畫,不就是「元宇宙」其中的一種生
活、場景(應用軟體,軟體應用)。

孫子兵法裡面講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就是巡
弋飛彈,彈道飛彈,網路怪客攻擊嗎?

那麼如果要開一門教孫子兵法的課,那麼是要由中文系的教授開,
還是由三軍參謀大學戰爭學院將官班畢業的將軍來開,還是由IC設
計工具的龍頭公司的總經理來開?但不管由誰來開這門課,來開課
的人都必須先讀懂、瞭解什麼叫做「運籌」,什麼叫做「帷幄」。
就如同如果遊戲軟體公司的工程師要來教《聊齋誌異》裡面的《畫
壁》,那麼那位工程師得先弄懂「壁畫」與「畫壁」有什麼差別的
道理一樣。

台大學生會於公聽會提出3點訴求,分別是:國文不具共同必修課
正當性、大學國文本質上與通識教育之精神無異、寫作教學應回歸
專業寫作課。應將大一國文課從必修課改為通識課,以更具彈性的
形式,引領學生建立寫作及語文等素養能力。

我們需要與人溝通嗎?需要與人交流嗎?與人溝通,與人交流需要
表達。表達什麼?表達感受,慾望,觀點,. . .。而表達需要去思
考。思考什麼?思考理由,原因,. . . 。而思考需要有內容的輸入
作為參考,進而做出判斷、決定,然後輸出。而這輸出的格式需要
經過編排,其內容就是所謂的表達方式。而以文字形式的表達方式,
就是寫作。而這整個從輸入,思考到文字表達的能力,就是寫作的
能力。

古文是一種很好的輸入來源。當然,輸入的來源並不限於古文,文
言文。隨著時代的進步,輸入的來源益趨多元—專業書籍,白話文
學,流行音樂歌詞,電視劇,電影,新聞評論,. . . . 。

使用典故、成語來表達具有「言簡意賅」的好處。所謂「言簡意賅」
就是將需要講一大堆才能清楚表達、完整描述的現象、觀念,用幾
個字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而這些典故、成語的來源幾乎都是古文。
而古文之中也提供了許多的觀點、理念、哲理,足以作為人們思考、
判斷的參考,甚至依據。

就好比使用「數學式」來表達一樣。一個數學式就好像「一張圖勝
過千言萬語」,可以清楚表達一個物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現象,
就不需要使用一長串的口語或文字敘述。而數學式由「數學符號」
所構成,如果不懂數學符號,那麼就寫不出數學式,也看不懂別人
寫的數學式。而修習數學符號,再加上對本科、專業的心得,便具
備了以數學式來表達的寫作能力。

寫新聞報導、作業報告、學位論文,不見得會用到典故、成語。但
如果用到了,但知道這些典故、成語的人很少,代表很多人對這些
新聞報導、作業報告、學位論文的瞭解會產生障礙。反之,瞭解越
多的人,越能夠無障礙地瞭解別人所要表達的內容。

新聞記者寫稿很喜歡用「沸沸揚揚」來形容某些事件。有些新聞記
者寫稿,甚至使用「火星文」,或是刻意使用台語的發音來表達。

大一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語文素養」?需要什麼樣的寫作能力?

知道「沸沸揚揚」的人馬上可以「心領神會」。不知道「沸沸揚揚」
是什麼意思,又懶得查的人,當然也就不知道「沸沸揚揚」的妙用。
不懂台語的人,就不看不懂那種把台語發音用國語的同音字詞來寫
的文章。講「火星文」,用「火星文」寫作的人多了,如果不知道
火星文,就聽不懂那些人講的話,看不懂那些人寫的文。若有需要
去跟那些講「火星文」,用「火星文」的人去溝通,就得去學火星
文。

三十年前,大學聯考的錄取率大約百分之十。後來政府廣設大學,
讓所有的高中生都可以成為「大學生」。

三十年之後,透過 Google(谷歌地圖) 去看成大水利系的系館,已
不是當年的樣子,當年的「那顆大石頭」也已不復見。

從「先備知識」的角度來看,「大一國文」似乎沒有列為全國大學
生皆需共同修習的必要。若從「政策」的角度來看,或許可以訂定
「大一國文」為共同的必修課。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場外人仔細剖析 的頭像
場外人仔細剖析

場外人 的部落格

場外人仔細剖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